从魏晋到两宋之间,中国先后经历了大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局面,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物资的交流与新的粮食作物的传入。
首先在传统粮食方面,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三国时期,在兖州与徐州就有大范围小麦种植的记录。到了唐代,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今安徽中北部与苏北地区)、河东道(今山西)都有小麦的种植。唐代宗时期甚至出现了麦税的征收,这说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了。
同时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断扩大,从魏晋开始,在渭河、汾河等黄河流域就出现大量种植水稻的情况,种植水稻的范围最北已经延伸到了今北京一线。到了北宋年间,随着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在宋辽边界的白水沟就出现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情况。
而在这个时期外来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各地,比如占城稻。占城稻是因原产于越南南部的占城而得名。占城稻最早出现于北宋,因其具有高产且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引进之初就被很大范围推广种植,特别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占城稻的生长速度更快。
从传播路线上看,占城稻最初是从今越南传入福建等地,后来在北宋末年在两浙路进行推广。占城稻在作物学上属于旱稻的一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其实,在占城稻引进之前,中国就有了旱稻种植的记录,但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其无法推广,而占城稻的出现不但使旱稻得以推广,更使得中国种稻区面积发生了较大改变。
(部分内容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