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粮食】史前至秦汉中国粮食结构的形成与改变

发布时间:2022-10-14浏览量:300

历史时期的粮食作物多是在史前农业的基础上继承的。目前通过对各种文化的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到,中国南北作物的分布各有差异,北方的作物多以粟与黍为主,南方的作物多以水稻为主。

在北方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都出现了粟。在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如西藏的卡若文化、东北的昂昂溪文化也都有粟的发现。

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经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稳定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更大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而在史前社会的南方,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例如在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有大量稻的出现。黄河流域虽然也有稻的出现,但地域分布十分有限,仅仅在渭河与伊洛盆地发现稻的痕迹。而到了商周时期,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五谷”的说法,虽然五谷的定义在不断变化,但最初的五谷就是指黍、稻、麦与麻等五种商周时期人们常吃的粮食。黍在商周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商周时饮酒风气盛行,而黍正是重要的酿酒材料,所以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黍的种植。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大大提高。尤其是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各种粮食的推广成为了可能。到了西汉,由于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陆海”,此时水稻也开始在北方大范围地种植。

三国时期,冬小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冬小麦在当时也叫“宿麦”,春小麦叫作“旋麦”。总之,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但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多。秦汉时期,在北方旱地作物中,除了粟的面积有所扩大外,豆类作物也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如汉代的《四时月令》中就有关于豆类的介绍。

(部分内容来源百度百科)